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(第60届国际艺术展)以“处处都是外人” (Foreigners Everywhere,意大利语“Stranieri Ovunque”)为题,于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在军械库(Arsenale)和绿城花园(Giardini)向公众开放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由巴西策展人、艺术史学家阿德里亚诺·佩德罗萨(Adriano Pedrosa)担任主策展人,佩德罗萨目前是圣保罗艺术博物馆(Museu de Arte de S?o Paulo)艺术总监,他是威尼斯双年展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主策展人,也是首位常驻南半球的主策展人。
▲策展人Adriano Pedrosa
展览主题
“处处都是外人”的主题取自诞生于巴黎、当前在巴勒莫发展的艺术团体克莱尔·方丹(Claire Fontaine)从2004年开始的系列作品。这些作品由不同颜色的霓虹灯雕塑组成,以多种语言表达“处处都是外人”。“Stranieri Ovunque”也是一个都灵无政府主义团体的名字,该团体于21世纪初在意大利与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作斗争。对于主题的含义,佩德罗萨在策展声明中解释道,“处处都是外人”拥有多重含义。首先,无论你去哪里,无论你身在何处,你总会遇到外人——他们/我们无处不在。其次,无论你身在何处,你内心深处永远都是一个真正的外人。
同时,佩德罗萨也提及了威尼斯城之于本届双年展的当下特殊性,“这个城市一度是地中海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与商业中心,曾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,如今常住人口为五万人,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,旺季单日可达16.5万人。在威尼斯,外人无处不在。而更重要的是,处处都是外人,在今天的欧洲、地中海沿岸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,根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数据,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在2022年达1.084亿,2023年和2024年也在进一步增加。”▲在军械库展区展出的《Stranieri Ovunque》“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将关注那些本身就是外国人、移民、侨民、散居者、流浪者和难民的艺术家——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南方(Global South)和全球北方(Global North)之间流动的艺术家。移民(migration)与去殖民(decolonization)将是关键的主题。”佩德罗萨在策展声明中写道。两个中心
展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现代中心(Nucleo Contemporaneo)和历史中心(Nucleo Storico)。其中现代中心位于军械库(Arsenale),历史中心位于绿城花园(Giardini)。
现代中心
▲位于军械库的现代中心
意大利语straniero,葡萄牙语estrangeiro,西班牙语extranjero,在词源上都与strano,estranho,extra?o有关,而这些词恰恰是奇怪(strange)的意思。策展人也联想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《Das Unheimliche》,在葡萄牙语中的确被翻译为“o estranho”——陌生而又熟悉,内在,内心深处。根据牛津词典,“queer”一词的第一个含义恰恰是“奇怪的(strange)”,因此展览展开并关注其他相关主题的创作:酷儿艺术家(queer artist),他们在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之间移动,经常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;域外艺术家(outsider artist),他们位于艺术世界的边缘,多以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为主;本土艺术家(indigenous artist),在自己的土地上却经常被视为外人。这三个艺术家群体的作品是本届双年展的关注点,构成了现代艺术中心。▲Mataaho Collective的作品《Takapau》
在 Corderie,来自新西兰奥特亚罗瓦的Mataaho酷儿艺术家团体在第一个展厅中展示了一个大型装置《Takapau》。酷儿艺术家的作品是 Corderie整个展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中央展馆中有一个专门介绍酷儿艺术家的展区。▲位于绿城花园的中央展馆
历史中心收集了来自20世纪拉丁美洲、非洲、中东和亚洲的作品,作品形式包括文章、草稿、思辨性的策展活动等。目前,关于全球现代主义和全球南方现代主义的著作已经有很多,这些作品旨在质疑现代主义的界限和定义。策展人认为我们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历史太熟悉了,但全球南方的现代主义仍然鲜为人知。欧洲现代主义本身在整个 20 世纪远远超出了欧洲,经常与殖民主义交织在一起,此次展览,南方国家的许多艺术家前往欧洲会改善这一局面。
中央展馆为历史中心规划了三个展厅:第一个展厅名为肖像画,第二个展厅名为抽象画,第三个展厅则致力于展示20世纪世界各地的意大利艺术家。名为肖像画的展厅展出了112 位艺术家的作品,以绘画作品为主,创作时间跨度为1905年至1990年。南方国家的艺术家以无数种不同的方式探索了人体主题,反映了这些人物在20世纪遇到的危机。这些作品体现了对欧洲现代主义高度个性化和强有力的反思。抽象画展厅展出了37 位艺术家的作品,其中大多数作品是首次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展出,策展人希望观展者能超越他提出的分类,从这些组合中找到意想不到的新联系和相似之处。第三个展厅专门展示20世纪意大利全球散居艺术家的作品,这些艺术家在非洲、亚洲、拉丁美洲、欧洲其他地区以及美国发展事业,融入当地文化,并且在意大利以外的现代主义叙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▲Mahku 的作品《kapew? pukeni》
土著艺术家的作品十分具有标志性,他们的作品在中央展馆向公众展示,来自巴西的 Mahku 团体在绿城花园的中央展馆外墙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壁画,名为鳄鱼桥(kapew? pukeni)。国家展馆
此次展览还包括86个国家的展馆,它们分别位于威尼斯绿城花园、军械库和市中心的历史展馆。其中,有4个国家是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:贝宁共和国、埃塞俄比亚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东帝汶民主共和国。“澳大利亚馆”摘得了“金狮奖最佳国家馆”的桂冠,科索沃馆获得了“金狮特别提名国家馆奖”。在全球范围的多重战争和政治和社会动荡之中,威尼斯所有的国家展馆都力图建立同理心。本次澳大利亚馆的展览主题为“乡土乡亲”(Kith and Kin),展览作品由澳大利亚艺术家阿奇·摩尔(Archie Moore)创作。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也是被遗忘最久的文化之一。展出的作品既是这些事实的证据,也是对这些事实的提醒。黑板粉笔壁画将卡米拉罗伊人(Kamilaroi)和比干布尔人(Bigambul)的关系追溯到65000多年前,追溯到人类的共同祖先。作品通过追溯历史展示了知识的传承和历史的遗漏。图画中的两种字样体现了对土著语言复兴的尝试,而孔洞则预示着殖民入侵、屠杀、疾病和流离失所割断了家庭纽带。
▲倒影池与纪念碑
▲档案记录
在展馆的中央则建立了一个倒影池,倒影池也是一个空洞;池上漂浮着一个长方形的底座,它是原住民在国家统治下死亡的纪念碑,上面有成堆的验尸官报告。阿奇·摩尔还添加了有关亲属的档案记录,以展示殖民地法律和政府政策是如何长期强加给原住民的。这些记录悲剧的官方文件被周围水中的家谱倒影所包围。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家族历史,让观众不自觉地感受到系统性问题的存在,同时提醒人们:我们都是亲人。金狮特别提名国家馆
科索沃馆
▲艺术家Doruntina Kastrati和策展人Er?mir? Krasniqi
本次科索沃馆展览主题为“金属与皮肤的沉默回响”(The Echoing Silences of Metal and Skin),由埃雷米莱·克拉斯尼奇(Er?mir? Krasniqi)策展,呈现了艺术家多伦蒂娜·卡斯特拉蒂(Doruntina Kastrati)的作品。▲《The Echoing Silences of Metal and Skin》▲《The Echoing Silences of Metal and Skin》多伦蒂娜·卡斯特拉蒂的装置作品由金属雕塑组成,以土耳其软糖中用作配料的核桃壳为原型,探讨了女性在劳动和工作场所中遇到的不平等问题,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“处处是外人”相呼应。艺术家在调查经济的去工业化和劳动力市场放松管制的过程中,发现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轻工业的工人工作环境十分恶劣,具体体现在食品生产等行业中的性别劳动使妇女在经济上处于弱势,并将她们推向政治边缘。斯特拉蒂的项目从普里兹伦一家土耳其软糖工厂12 名女工的经历中汲取灵感,普里兹伦是科索沃第二大城市,也是这位艺术家的家乡。由于工厂的员工是站着工作的,近三分之一的员工接受了膝关节置换手术。植入她们膝盖的金属物体是她们长时间工作却拿不到高薪的物证。多伦蒂娜·卡斯特拉蒂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既有象征意义,又暗示出工人阶级妇女的疏离感,既尊重第一人称叙事,又能产生深刻的联想。▲左为安娜·玛利亚·麦欧利诺 (Anna Maria Maiolino);右为尼尔·亚尔特(Nil Yalter)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“终身成就金狮奖”颁奖仪式于4月20日在威尼斯双年展总部朱斯蒂安宫(Ca’ Giustinian)举行。本届“终身成就金狮奖”授予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安娜·玛利亚·麦欧利诺(Anna Maria Maiolino)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·亚尔特(Nil Yalter)。结合展览的题目和框架,二人的获奖意义尤其重大,因为展览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南北之间、在欧洲与其他地区之间旅行和迁徙的艺术家。作为移民,两位卓越的先锋女艺术家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“处处都是外人”的精神——麦欧利诺从意大利移居南美,先到达委内瑞拉,后至巴西并在巴西生活至今;亚尔特出生于埃及,从开罗移居伊斯坦布尔,最后定居巴黎。▲Anna Maria Maiolino的作品《Indo e Vindo》▲Anna Maria Maiolino的作品《Indo e Vindo》
安娜·玛利亚·麦欧利诺自称为“自学成才的艺术家”,于1942年生于意大利斯卡莱亚,二战后随家人迁居至委内瑞拉,1960年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,在巴西国立美术学校(Escola Nacional de Belas Artes)学习免费绘画、雕塑和木刻课程,并投身于彼时巴西东北部的木刻运动,经过数年实践,成为巴西著名的新具象派(Nova Figura??o)艺术运动的成员,该运动反映了巴西20世纪军事独裁初期的政治气候。1960年代末至今,麦欧利诺逐渐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创作媒介,涵盖绘画、诗歌、行为艺术和黏土等。今年是麦欧利诺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,参展作品为Indo e Vindo (2024),它是Terra modelada系列(1993-2024)的一部分。麦欧利诺利用“模制土”的概念将形式构建与体力劳动联系起来,并强调了黏土的自然循环:脱水、风化并回归灰尘。尼尔·亚尔特于1938 年出生于埃及开罗,1965年移居巴黎并居住至今。她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女权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。亚尔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视觉艺术教育,她的作品涉及绘画、素描、录像、雕塑和装置艺术。移居巴黎后,亚尔特的作品开启了一个真正激进和先锋的篇章,她开始关注社会主题,尤其是与移民和女性经历有关的主题,并探索了观念艺术。1973 年,亚尔特创作了开创性的装置作品《Topak Ev》,20 世纪 90 年代起,亚尔特开始使用数字媒体进行创作。亚尔特亦是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,展示其装置作品《Exile is a hard job》的新版本,及其标志性作品《Topak Ev》。Topak Ev指的是安纳托利亚中部游牧 Bektik 社区的帐篷,传统上由准新娘制作,象征着这些社区的性别角色。《流亡是一项艰巨的工作》(Exile is a Hard Job),以土耳其诗人纳齐姆·希克梅特 (Naz?m Hikmet) 的诗句命名,以记录移民和流亡者的生活和经历的视频和海报为特色,作品的标题以政治口号的方式用红色大字写在上面。
皮埃尔·于热:阈限
Pierre Huyghe: Liminal
海关大楼博物馆
Punta della Dogana
2024年3月17日至2024年11月24日
贝林德·德·布鲁伊克:避难之城 III
Berlinde De Bruyckere: City of Refuge III
圣乔治·马焦雷修道院
Abbazi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
2024年4月20日至2024年11月24日
让·科克托:戏法家的复仇
Jean Cocteau: the Juggler’s Revenge
佩姬·古根海姆收藏馆
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
2024年4月13日至2024年9月16日
朱莉·梅赫雷图:合奏
Julie Mehretu: Ensemble
格拉西宫
Palazzo Grassi
2024年3月17日至2025年1月6日
克里斯托弗·比谢尔:Monte di Pietà
Christoph Büchel: Monte di Pietà
Prada基金会-威尼斯王后宫
Fondazione Prada – Ca’ Corner della Regina
2024年4月20日至2024年11月24日
威廉·德·库宁与意大利
Willem De Kooning e L’Italia
威尼斯学院美术馆
Gallerie dell’Accademia di Venezia
2024年4月17日至2024年9月15日
[1]60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Biennale Arte 2024: FOREIGNERS EVERYWHERE[EB/OL].https://www.labiennale.org/en/art/2024/60-esposizione. 2024-04-13/2024-08-15
[2]2024威尼斯雙年展公布金獅獎藝術家個人獎及最佳國家館,獎項聚焦各國原住民文化[EB/OL].https://artemperor.tw/focus/5973. 2024-04-22/2024-08-15
* 图文来源于原出版物及网络,由本文编辑翻译及整理,版权归相关出版社及作者所有。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